作者:相振生 2023-05-25 11:54:29
离开曾经工作过的费县已近十年,对费县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充满了深厚的情感。一直有个心愿,看看许久未见和曾经熟悉的塔山林场天主教堂咋样了。到费县东蒙镇出差,工作之余,终于有机会成行。经过塔山林场办公楼下面的森林防火检查站,在塔山林场刘主任陪同下,专程到塔山林场天主教堂探访。
蒙山在山东省位置图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地图位置
塔山为日兰高速和京沪高速之间的蒙山山脉的一座山峰,位于费县北部,薛庄镇、东蒙镇和大田庄乡交界处,其南侧的费县国有塔山林场,便是天主教堂之所在。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走近天主教堂,呈现在眼前的是满眼的破败、萧条和荒凉。只有高大的银杏树、雪松和前面两排破旧的平房陪伴着天主教堂。可能是因为季节还在冬季,完全没有了往日的热闹和喧嚣,近处的天蒙景区南出口也是一片萧条,半天见不到一个游客。据说,这一片地方也划给了银座天蒙景区,由天蒙景区负责管理。
国有费县塔山林场旧址
费县国有塔山林场的办公地点原先是在千年雪松北侧的一排平房,应是六七十年代的建筑,完全是石头砌成,古朴淡雅,与许家崖林场、大青山林场一样,很有历史年代感。可惜现在已不见了踪迹。据说,当年在开发天蒙景区的时候,施工人员将塔山林场办公地点的这排平房给拆掉了,鲁商集团的一位领导来到现场大发雷霆,痛斥他们不是在保护文物而是在破坏文物,可惜拆也拆了,并没有补救的措施。
破败的原塔山林场消防大队驻地
教堂东侧的两棵高大的雪松,高70多米,遮天蔽日,枝繁叶茂,1960年引种于青岛,1980年开始授粉育种,种苗销往各地,是山东最大、结果最早的雪松母树,据说,方圆近百里的雪松,靠着她的传粉,得以繁衍生息,被称为“功劳树”。
“功劳树”雪松
雪松简介
雪松南侧有一棵明朝时期栽植的银杏树,约500年历史,据《蒙山志》记载,此树乃明代孙姓道士所植,其西南为宋代寺庙大庵寺遗址,2007年被县政府确定为为费县古树名木。
明代银杏树
费县古树名木
雪松的西侧,便是今日探访的主角——天主教堂了。天主教堂全称为塔山林场天主教堂舍楼,所谓舍楼应为办公、住宿和礼拜的地方了。该舍楼被确定为临沂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临沂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这里,便是我国人工造林的发源地了。
由此上溯到一百多年前的清朝末年。
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兖州天主教代牧区先后派德国神甫柏德禄、华德胜来费县传教 。柏德禄看中了塔山前海拔340米的一处背风向阳、冬暖夏凉的风水宝地,便在原来大庵寺寺院旧址处兴建别墅。当时塔山是一片荒山,仅在大庵寺前有一株大银杏及少数麻栎和栓皮栎。柏德禄便在别墅周围的荒场上植树造林,由此开启了中国人工造林的先河,但历时两年的植树造林均未成活。
明清时期外国传教士
1896 年,20岁的波兰人华德胜(KaschelAlfred,1876—1955 年)奉鲁南教区宗座代牧宗治泰之命,来到费县塔山在塔山前白埠村一带从事传教活动,并接管了柏德禄的别墅与周围的部分庙地 。
蒙山风光
华德胜见塔山大庵寺附近山场地势甚佳,群山环抱,泉水汇流,向阳透光,坡缓易行,土壤肥沃,适宜植树,便通过白埠村教友孙隆典等人,在原来1500亩庙地的基础上,又低价购买4000多亩山场,兴办林场。此后,华德胜利用传教士的特权,通过教徒陆续低价收买周围山场7000 余亩,用以造林。
塔山
华德胜信奉天主教,为德国圣言会传教士,在华生活达48 年之久,68 岁离开中国。凭借青年时期接受的林业教育,近五十年的时间,华德胜矢志不渝,将毕生精力用于塔山造林,对塔山地区的树木引种和人工造林进行了艰苦的实践和探索。抛开外国外教士对中国文化的侵略不论,华德胜对中国的树木引进和人工造林事业做出了一定贡献,开启了中国人工造林的先河,堪称中国大规模人工造林的鼻祖。他在68 岁时回国,离开时造林面积已达6500 亩,塔山已是满山树木,生长茂盛,森林面貌颇为可观。
蒙山风光
为便于礼拜和居住,华德胜对别墅加以扩建和改造,建成了一座三层楼房,其中地上两层,地下一层,地下一层是储藏室,用于存放葡萄酒和杂物。墙体上下为当地石材,楼板为木质结构,为德国乡村教堂样式。
俯瞰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因有洋人居住,在此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塔山也就被当地百姓称之为“洋山”了。
蒙山风光
华德胜一面传教,一面雇村民造林,在造林前先进行整地,最早整地是在山场的大黑峪子、走马梁、韭菜园子等地。冬季以整地挖树穴为主,兼整窄幅梯田,春夏两季以栽植树苗为主。最初两年未成活。1896年,华德胜从青岛购进42车(临沂当地的手推车)日本黑松、赤松等树苗,继续栽树。
临沂手推车
他严格质量要求,亲自把关。春天天旱,为促进苗木成活,雇人挑水浇灌,每挑一担水,给两枚铜钱,花了很多钱,也下了很大功夫。后又从大葫芦沟西崖裸岩开凿水渠,引山泉灌溉,使7000亩幼苗得以存活。
清代挑水老照片
因当时所购进的苗木,栽植后成活率很低,不到40%,为提高苗木成活率,他直接购买种子,采取就地育苗、就地造林的方法,在已经整好的地里,整畦育苗,用二年生树苗造林。华德胜平时精心养护管理林木,此时塔山造林面积达1400 亩,这是临沂第一个人工林场。
蒙山风光
华德胜对整个山场造林有一个统一规划,根据海拔高度、岩石及土壤性质等立地类型,结合不同的山脊线、山沟及山坡坡位划分不同区域,不同区域确定不同树种。
华德胜人工造林范围示意图
如山沟栽植平柳、赤杨、辽东恺木等阔叶树;山坡栽植黑树、赤松、麻栎、栓皮栎等。土壤条件好的栽植刺槐;离水源近、地势平坦、土壤条件好的建果园。山沟、山脊均有道路,林间小路巧妙结合地形贯穿各个区域。
塔山林场溪流
1906 年,华德胜从法国引种日本落叶松,当时成活100多株,几经破坏,已成残林 。
日本落叶松
山地缓坡上能种上树苗,但一些险峻之处由于人爬不上去,还是光秃秃的。于是华德胜又想到了一个主意:他把松树种子包上泥团,晾干之后贮存,冬季下雪后,雇人上山,爬到半山腰用弹弓射到山顶或险峻处,名曰“撒播法”。
老式弹弓
这种造林模式在造林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可见华德胜的用心良苦。慢慢的,山场之上都变得绿树葱茏起来。
蒙山风光
华德胜还巧妙安排自流灌溉。1908年,他事先经过勘察测量,计算山体高差,在大葫芦沟里筑砌谷坊或小的拦水坝,在沟西侧裸岩上开凿引水渠1000多米,引山泉水灌溉。悬空的地方用中空的毛竹杆架过,利用山体高差,山水自流灌溉山下的果园、葡萄园、花园。形成了一整套系统的供水灌溉网络。
毛竹引水
山水引流到驻地,可以解决人、畜生活用水问题。华德胜为了让村民去帮他完成在岩石上开凿水渠的艰巨任务,颇费心思。他在岩石上放好线,将铜钱一字摆开,摆放到开凿放线的地方,谁凿完这段裸岩上的水渠,钱就归谁。
清代铜钱
华德胜当年在塔山林场开凿的水渠
如今只有部分石凿的水渠留存依稀可见,大概位置就在景区门外的停车场一带,至今,塔山森林公园仍部分沿用这个水渠进行灌溉。
华德胜当年在塔山林场开凿的水渠
1924年至1932年,土匪刘桂堂(刘黑七)盘踞塔山,烧杀抢掠,附近老百姓逃之一空,华德胜被迫逃到附近山林中。
现在唯一刘黑七模糊像
这八年,塔山树木未遭破坏,并茂盛地生长起来。1932 年正月雪快融化时,华德胜委托教徒在柳沟、青石胡同东南山坡、韭菜园子西坡一带,用“撒播法”造松林约600亩。刘匪后被国民党招安,流窜省外,华德胜返回塔山,继续进行植树造林,在咬舌子沟、竹子园、滑石山坡等处播造林约600 亩,还在小葫芦崖、韭菜园子附近栽植了数百株日本落叶松、日本赤杨和几十株日本柳杉。
费县新庄镇柱子山击毙巨匪刘黑七之处
费县新庄镇击毙刘黑七柱子山大捷遗址
在造林的同时,华德胜还进行多种经营。在大葫芦沟前的阳山坡辟建果园6 亩,整成窄幅梯田,植西洋梨、西洋苹果、樱桃等,并在果园四周栽植枸橘做栅栏围挡。
塔山林场葫芦崖
在咬舌子沟东南向阳山坡上辟建葡萄园5 亩,栽玫瑰香、甜水、黑虎香等多个品种的葡萄,四周栽双行黑松;在驻地西沟建花园一处,栽植紫崴、流苏、刺楸、小叶女贞、紫藤、千头柏等。
葡萄园
同时利用种植的葡萄酿造葡萄酒,除自备圣礼所用外,还出售盈利,养殖奶牛、奶羊以制作奶制品,养殖鸽子生产鸽蛋等。在战乱频仍的年代,塔山林场天主教堂可谓一方天堂。
外国传教士(网络图片)
1938 年,日军侵占费县后,伪费县保安大队大队长汉奸邵子厚曾纵火焚山,烧死烧伤树木10 万余株。后来的动荡年月,华德胜曾两次被土匪捉去,人身安全无法保障。
抗日战争
1944年,在日寇的炮火下,林区遭到了严重破坏,华德胜考虑再三,最终不得不黯然离开他潜心打造了48年的“洋山”林场,再次逃离塔山,途经兖州、沿胶济铁路乘火车到达青岛,然后乘轮船回国,时年68 岁。
胶济铁路图
胶济铁路青岛火车站
从此再没有回到他奉献一生的塔山林场。
1946年,塔山林场由蒙山县抗日人民政府接管,此时林场已辖三沟七坡,总面积6500 亩,其中宜林地3900亩,实造片林2600 亩,山东省实业厅在此设山东省林业试验场,建立了山东省第二林场,下设马头崖、紫荆关、掌书院三个林区,直属省实业厅领导,除护林外,还种植棉花以供军需。
国有费县塔山林场旧址
1948年更名鲁中南蒙山林场洋山分场;
1952年更名临沂专区洋山林场,直属临沂专署领导;
1955年更名临沂专署蒙山林场洋山分场;
1956年更名费县洋山林场,属费县人民委员会领导。
费县国有大青山林场
1957年林场面积55000亩,1958年又扩大到110000亩;
因山峰陡峭如塔,1959年10月更名为费县塔山林场;
1962年落实林业政策,保留面积62800亩。
1963年,来自青岛的65名知识青年到费县塔山、大青山、许家崖、老虎山四个国有林场上山下乡
1966年更名“反帝林场”,1977年恢复原名塔山林场至今。
1983年落实林业“三定”政策,保留面积50000亩,下设塔山、牛岚、平山、谭家庄四个分区,1985年有职工120人,固定资产22.3万元。
1995年6月被省政府命名为省级风景名胜区;
1996年9月成立费县塔山森林公园;
1998 年被命名为市级森林公园;
2001年12月被列为省级森林公园;
蒙山风光
2005年9月被评为国家级地质公园;
2006 年被命名国家级森林公园;
2011年12月,费县人民政府与鲁商集团签订协议,总投资50亿元,按照国家AAAAA级景区标准建设沂蒙山银座天蒙旅游区。
沂蒙山银座天蒙景区
2016年7月16日蒙山天蒙旅游区开园运营;
2018年2月《沂蒙山风景名胜区天蒙景区总体规划》通过专家论证。
蒙山天蒙景区总体规划
建国后,经过几十年的植树造林,塔山已全面绿化。国有林场与集体林场相连,林场内青山碧水,鸟语花香,松涛阵阵,林海茫茫,景色十分宜人。
蒙山风光
目前塔山森林公园总面积12万亩,园内树种达71科440余种,被专家称为”蒙山植物园”,被共青团山东省委确定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和教学实践基地,被评为“国家三A 级旅游区、“山东省十大最美的地方之一”。
林业调查
走近古树环抱的小院,里面掩映着一座青灰石结构的欧式楼房,这便是华德胜1894年利用原大庵寺遗址而修建的天主教堂。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摄影:朱政安)
一百多年过去了,如今,这座饱经沧桑、几经劫难的德式小洋楼,墙石上长满了绿色的青苔,但整个石质楼体仍完好无损。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通往二楼台阶
楼分三层,共7间,原这木质地板。地下一层为两间地下室,为堆放杂物之用,据说刘黑七盘踞塔山时,曾用这个地下室关押过所谓人犯。
通往地下室的台阶
教堂地下室
顺着石砌的台阶上到二楼,楼上重新修葺了一番,木质地板换成了混凝土的硬质地板,东边的两间地板也是去掉了,从一楼挑空到二楼,给人一种完全不一样的感觉。不知当时在维修中出于一种什么样的考虑。
教堂二楼走廊
2010年前后,这座别墅的二层地板还是木地板,走在上面吱吱作响,颇有一种复古穿越的感觉,每个房间摆满了塔山林场的动植物标本,是比较完整的塔山林场动植物标本展览馆,迎接着络绎不绝的参观者。如今标本早已不见了踪影,地板也换成了水泥地板,我想,按照文物修复修旧如旧的原则,如此维修肯定是未经文物管理部门审批,倒不如不修!
屋顶仍为过去的房梁
别墅的西侧也紧接修建了一座塔楼,不知这座塔楼是早先就有,后来被破坏而修复,还是维修者臆想出来教堂本就应该有一座塔楼,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堂?塔楼的修建倒是令教堂更加壮观。
教堂塔楼
整个舍楼的墙厚约一米,异常坚固,出于安全考虑,还保留对外的观察的瞭望口,战时可作枪眼,对外射击自卫。
舍楼正南墙还石砌了石礅,背倚舍楼,起到稳固支撑的作用,使得舍楼更加稳固,足见当时传教士的用心。
教堂南侧石墩和塔楼
2009年电影《沂蒙六姐妹》开拍,作为孟良崮战役的野战医院,这里是一处很重要的外景地。教堂的墙上还当时拍摄留下的标语:“打倒日本鬼子,不当亡国奴”!
电影《沂蒙六姐妹》剧照
电影《沂蒙六姐妹》演员
教堂墙上的标语
从教堂东侧往南走,是两排与塔山林场办公用房同时建设的办公用房,原为林场消防大队驻地,现已是人去屋空,房子门洞全开,屋内杂乱不堪,甚是凄凉。
两排平房间的银杏树
平房南侧的一排高大的水杉树
原塔山林场消防大队驻地
房子南面一排高大的水杉树,寂静地守候着这两排平房,树下的池塘也几近干涸,像是巍巍天蒙山掉落的眼泪。当年,从蒙山上下来有淙淙泉水汇集于南排平房的门前,消防队在门前用鹅卵石修起了一个个小小的水池,泉水潺潺。
蒙山山泉水
当时在这里还开了个小饭店,把啤酒浸在泉水里,开瓶喝上一口,怎一个清爽了得!
那时,上级来人接待一般是拉着客人往山里钻,塔山林场比较近,来的最多,先参观林场天主教堂,参观结束菜也齐了。
网络图片
经典的主菜是蘑菇炖鸡和羊汤两个硬菜,再配上几个乡野土菜,客人吃得高兴,花钱又少,比上大饭店强多了!记得2010年在费县召开全省系统统计工作现场会,专门安排来自全省各地的同仁到塔山林场参观并用餐,吃得他们嗨翻了天!
平房南侧的水杉林
自明清开始,外国传教士就开始进入中国进行传教,清末临沂各县均有传教士活动,甚至达到疯狂的程度。
外国传教士
这些传教士在传教的同时,也做了一些有益于当地的事情,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科学技术的发展,增进了东西方的了解。据有限的资料记载,华德胜还懂西医,在传教期间曾通过行医治病,在当地做了不少善事。
临沂市人民医院前身美国教会医院,始建于1891年
笔者在寻找关于华德胜的相关资料时,发现关于柏德䘵、华德胜的记载很少,有人不满他为了建造天主教堂,把原来的大庵寺僧人赶走,有人说他是“洋鬼子”,但柏德䘵、华德胜之于当地历史文化的影响至今未见有研究,也是一件憾事。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尽管华德胜的植树造林,其出发点并非为了什么社会公益,而是把这里当成了自家产业,为了自己将来能在此长期居留,才会如此苦心经营。但实事求是地讲,华德胜48年的辛苦劳作,的确为塔山林场的绿化、树种引进和自流灌溉做出了巨大贡献。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据天主教临沂教区房兴耀主教介绍,华德胜在德国就是林学专家,他在塔山应用先整地后造林、植苗造林法、就地育苗就地造林法、用二年生松树苗造林法、撒播造林法以及林木的管理做法等等,在技术上成熟可靠,在季节安排上科学合理。
房兴耀主教
他利用农民冬闲季节整地,春季造林,雪后撒播等,这套造林技术方法,在解放后的塔山林场造林中一直沿用。塔山林场在后来砍伐地造林时,用鱼鳞坑和水平阶法造林,也是基本沿用了华德胜的造林法。
林场调查
华德胜在塔山48 年人工造林的经验和做法,成功引导了塔山林场以后的发展,为后来大规模营造松林提供了种源和经验 。我国著名林学家、林业教育家、树木分类学家、中国近代林业的开拓者之一陈嵘(1888-1971)称:“中国之实行大规模科学化人工造林者,以此为嚆矢”。(嚆矢是指发射时声先于箭而到,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开端)。
著名林学家陈嵘塑像
陈嵘著《中国树木分类学》
塔山是中国引进日本落叶松最早的林场,华德胜成功引种了许多国外树种,开创了林场多种经营的模式。现在场内还保留有百年前华德胜营造的落叶松和黑松林。
塔山林场120年生黑松林
建国后,塔山进行了大规模的造林活动,现在国有集体林片已形成12万亩森林规模。主要树种黑松、赤松、油松、落叶松、刺槐、栎类、栗等,还有从外国引进的火炬松、斑克松、雪松等稀有树种,树种已达58科170余种,植被资源非常丰富,树姿优美,林相整齐,被称为蒙山植物园。
植树造林
蒙山风光
林内有花喜鹊、灰喜鹊、鹞鹰、山鸡、黄鹂、野兔、獾等飞禽走兽众多,生态环境保持完好,山东大学、农大、师大、林校、画院、师专等大中专院校的师生曾多次到林场实地考察、写生等,既是旅游的好去处,更是教学科研的好场所。
林麝,蒙山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是麝属中体型最小的一种
斑头鸺鹠,蒙山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鸱鸮科、鸺鹠属的鸟类
一部塔山林场造林史,也是我国人工造林的简史。塔山森林公园也有了“人工造林,中国之先”和“蒙山天然动植物园”之美誉。
蒙山风光
新中国成立后,历代林业职工在这里默默奉献,不断扩大造林面积,如今塔山林场森林覆盖率已达98%。
1963年来自青岛的上山下乡知识青年在塔山林场合影
塔山森林公园四季分明,春季松涛花海,夏季飞瀑流水,秋季五彩缤纷,冬季银装素裹,山上山下一片绿海,峰顶崖畔万木竞秀。塔山为中国人工科学造林鼻祖之地,又为“洋人”在华造林第一山,也是集天主教、道教、佛教三教于一山的宗教文化圣地。
蒙山风光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是一处珍贵的历史文物,为我国人工造林史上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对研究塔山林场的历史文化和动植物种群,特别是我国人工造林史都有着非常珍贵的历史价值。
第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年代为近现代,类别为近现代重要史迹建筑,教堂旧址为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但天主教堂基本处于无人管理状态,门洞大开,随意出入,长此以往,会逐渐破败,珍贵的历史遗存将逐渐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塔山是我国人工造林最早的地方,还是我国最早产生封山育林保护生态思想的区域。清光绪年间遗存的封山碑详细记载了当时人们对封山育林的认识,对牛羊入山破坏山林做出了处罚规定,至今,封山碑亭保存完好。
清代光绪年间封山碑亭
网络图片
建设中德友谊林,进行中德森林文化研究融合展示,以此扩大与德国及欧洲多领域合作。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利用教堂前面过去的部分建筑进行改造,建设科研、研学教育基地,充实森林文化内涵,打造国家级森林科研教育基地和“两山”理论生态文化实践基地。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对于华德胜建设的天主教堂、栽植的树木、修建的果园、开凿的水渠等项目,应该立碑、挂牌保护并加以说明,以志纪念。
塔山林场天主教堂
加强对塔山林场天主教堂的文物管理保护,纳入县级重点保护文物,将东侧两排平房一并纳入保护范围,重修栅栏围挡;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逐渐还原其本来面目。
原国有费县塔山林场旧址,右侧为林场办公用房,左侧为教堂
原创作品,独家发布!
来源:鲁南经济网 编辑: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