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本记 2023-06-17 10:46:07
6月16日上午,临沂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我市“打造乡村振兴样板 创建共同富裕沂蒙好例”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三场,介绍了临沂市“万企兴万村”行动相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
发布人
薛福香 市工商联副主席
陈向阳 沂水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
侯倩云 沂南县委统战部副部长、县工商联党组书记
“万企兴万村”行动是全国工商联倡导的民营企业参与乡村振兴的重要工作品牌。2021年以来,全市工商联系统积极引导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取得了村企互惠、共建共兴的良好成效。全市共有1174家民营企业结对帮扶894个村,实施“兴村”项目1532个。今年4月12日,全国“万企兴万村”行动东部片区(临沂)座谈会在我市召开,通过观摩交流、典型发言等形式推介我市民营企业参与“万企兴万村”行动成果。
一、统筹布局,下好乡村振兴“一盘棋”
健全组织领导。成立由市工商联、市农业农村局、市乡村振兴局等7个部门组成的行动工作推进组和68名民营企业家组成的市工商联乡村振兴专委会,各县区分别成立工作推进组,保障责任落实。精心谋划部署。制定《临沂市民营企业“万企兴万村”行动实施方案》。“为企”综合服务平台先后举办32期“同心同向同行、惠商惠企惠民”系列讲座。加强协调推进。先后召开由政府部门、企业、乡村负责人参加的行动启动会、工作推进会16次,并进行了22次调研,学经验、促交流、献良策。
二、集智聚力,打造乡村振兴 “助推器”
深化商会赋能。引导商会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在项目招引、宣传推介、技术指导、资源配置等方面牵线搭桥,实现村企发展“双赢”。全国工商联医药业商会等6家商会与我市兰山区等7个县区(部门)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优化政策助力。建立“部门联系+信息对接+政策落实”工作平台,开通土地使用、项目配套、贷款融资“绿色通道”。市工商联金融服务中心开展“线上需求对接+线下深入走访调研”服务活动,相继在沂南、沂水县开展“万企兴万村”金融政策宣讲会,实地调研企业需求,并在线上举行金融服务线上对接会,吸引100余家乡村振兴企业收听收看,践行普惠金融助力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努力解决小微企业面临的融资难、融资贵问题。实化村(乡)企联动。强化区域统筹、系统集成、连片打造,支持企业以县乡村建设规划为指引,与相邻村的帮扶企业结成帮扶联盟。推动市工商联农产品流通商会与沂南县苏村镇结对帮扶,签订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完善“商会+市场+农户”的蔬菜全产业“1+N”模式;推动市茶业商会与莒南县洙边镇结对帮扶,共同助力茶叶产业振兴。
三、优化路径,激活乡村振兴“新引擎”
助力“产业联兴”。引导帮扶企业到村设立分支机构、建立生产基地、开设帮扶车间、兴办合作社,通过产业结对、土地流转、入园务工等方式,建立村企利益联结机制。山东鑫和现代农业负责人积极投身“回报家乡”行动,回乡投资3.2亿元建设600亩的花卉园区,提供300多个就业岗位,户均月增收1500元。推动“多域联通”。围绕五大振兴,从项目落地、产品供应、物流电商、技术培训等多方面进行要素整合和资源配置,开展全面帮扶。市工商联短视频直播商会在全市范围内成立电商直播基地24个,设立79处帮扶村电商服务网点,培育新型农民和致富带头人1000余人。促进“成果联享”。 推动用产业发展成果带动乡村建设,鼓励企业通过直接捐款、项目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万企兴万村。莒南金胜粮油集团三产融合花生全产业链发展新模式,达到一、二、三产增收增效的目的。
四、突出长效,激发乡村振兴“内动力”
抓好典型带动。集中推介“乡村振兴合伙人”、“同心链”、“富联网”等特色典型,充分发挥示范作用,积极推广应用,持续擦亮“万企兴万村”行动品牌。强化正向激励。健全跟踪考核、督导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企业家,在三级工商联换届及各级人大、政协换届时,优先推荐安排,激励担当作为。注重制度建设。加强“系统性谋划、体系化推进、项目式落实”,切实把 “123456”工作推进体系、“四联四促”工作法、产业闭环驱动等成功范例变成长效机制,推动乡村可持续发展。
接下来,全市工商联系统将继续发挥组织优势,引导更多的民营企业积极投身乡村振兴,助力全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答记者问
01请介绍一下沂水县“万企兴万村”行动的主要模式。
沂水县探索链主带动、链员增收、全域共富“同心链”模式,实现乡村发展、企业盈利和农民富裕“三方共赢”。目前,全县138对村企结对,投入资金23亿元,实施产业项目26个,建设共富车间57处,提供就业岗位5840个,受益群众月均增收1300元。
出台《万企兴万村“同心链”行动实施意见》,明晰十大行业(战新、化工、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文旅、医药、房地产及建材、金融)百个龙头企业担任“链主”(帮扶企业),千个中小微企业、万名群众入链为“链员”, 形成同心促共富的格局。
一是做大链主。成立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产业商会,将产业要素融起来,引导链主企业发展壮大,与链内企业密切合作、协同发展,通过下派订单、合作配套等方式,带动链内企业发展升级,实现抱团发展、横向联合、共建共赢。46家链主企业带动152家配套企业提升产能30%以上。
二是激活链员。树立链式经营理念,打通农产品种养、加工、销售融合发展堵点。链主企业通过要素下沉、联农带农,建立稳固的原料供应、农产品加工全产业链和生产基地,形成“以工兴农、以商助农、三产联动”导向。目前建设玉米淀粉、豆奶粉产销等原料供应基地10处。新上隆科特新型酶制剂项目,带动县内外(潍坊)20万亩玉米种植基地和60家饲料企业提档升级,安置就业1200余人,人均年增收2万余元。
三是形成链群。织密“企业+村集体+园区+农民”共建共享共富网,动员企业参与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乡村工业集中区等开发建设,以现代产业集群发展带动周边村庄发展。打造高端食品、装备制造、纺织服装产业园3个,带动片区全链条、集群化发展。
02企业参与乡村振兴项目的主要形式有哪些?具体的帮扶措施是什么?
我们立足从“帮”到“兴”的转变,工作方向更加注重激活乡村“造血”功能,把产业带动作为参与乡村振兴的主要渠道,通过发挥企业的资金、技术、管理、市场优势,依托乡村特色资源,打造农业全产业链,让农民更多分享产业增值收益。
具体实施过程中,我们坚持精准施策与多向发力相统一,探索出四种产业帮扶模式。一是产业优势联结型。由“链主”入村领办合作社,设立车间、分厂,或进行规模种植、养殖,建设企业原料供应基地;组织群众入社成为“链员”,从土地流转、入股分红、务工报酬等方面增加收入。比如,广西新天德能源有限公司依托院东头镇生姜种植传统优势,流转刘家店子村土地建成生姜合作社,带动生姜种植户2万余户,1200余名农民务工增收。二是要素配置联动型。通过产业链下沉盘活利用闲置土地,增强要素资源整合集聚的“虹吸效应”,培育乡村产业新业态。山东煜民农业有限公司盘活闲置土地与佟家庄村共建蓝莓园区,带动村集体增收近20万元,配套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展览销售、景村共建等项目,2021年以来吸引外来游客52万人次,旅游销售额3900万元,走出一条农文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三是项目协同联营型。依托一产、“接二连三”,形成生产、流通、供应、分配“一体化”链条。泓达生物有限公司建设生姜窖库、冷库、加工车间、果蔬交易市场,补强了特色农业“产供销储”链条。五洲房地产领办金龙山合作社生产的蜜桃线上销售收入4000余万元,新上桃脯加工扩大再生产。把村集体收入用于修建广场和困难群众救助,逐步形成了相关产业链。四是资源集约联享型。引导帮扶企业探索“科技引领+人才助力+转型升级”路子,推动帮扶村农产品附加值最大释放。昆润食品有限公司与中国食品研究所建立产学研合作,把上游生姜生产车间产生的废物转化为下游车间的原料,做到“吃干榨尽”,带动产业链底端农户收益提升50%以上。
来源:鲁南经济网 编辑:思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