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8-13 星期三

首页 · 书画

鲁南新闻 手机官网
刘玉岭:狂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

   2025-08-07 19:49:28


       刘玉岭,男,汉族,一九五一年生于山东省日照市,字墨禅,号佛音。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中国民族艺术家协会副会长。


       在中国书法艺术的星空中,狂草犹如一道惊心动魄的闪电,划破了传统审美的宁静夜空。我的老爷爷刘玉岭先生以"狂草是人生的一种境界"为核心的艺术理论,不仅重新诠释了这一古老艺术形式的当代价值,更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理解中国艺术精神的新窗口。作为李志敏先生的入室大弟子,刘玉岭在北大书法艺术研究生班的系统学习经历,使他得以站在学术与艺术的双重高度,对狂草艺术进行深入思考与实践。他的理论不是书斋中的空想,而是几十年临池不辍、醉心翰墨后的心灵结晶,是在千变万化的线条中探索"天人合一"的生命体悟。




       刘玉岭先生对狂草的理解首先体现在他对这种艺术形式难度的认知上。他将狂草视为"书法创作的最难课题",这一判断背后是对狂草艺术本质的深刻把握。狂草之所以难,不仅在于其技法上的高度自由与严格法度之间的微妙平衡,更在于它要求创作者达到某种精神上的极致状态。刘玉岭先生敏锐地指出,传统认为狂草在唐代"颠张醉素"之后便"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观点值得商榷,他相信今人凭借更为开阔的眼界,完全有可能在继承的基础上实现超越。这种艺术自信不是盲目的自大,而是建立在对书法史演变规律的清醒认识之上——从甲骨文到狂草,汉字书写始终处于不断创新的过程中,每个时代都有其代表性书家贡献新的艺术语言。




       在技法创新层面,刘玉岭先生的理论贡献尤为显著。他打破了怀素草书中"大圈套小圈"的用笔定式,创造性地将圆形线条转化为方笔,这一变革不仅丰富了草书的视觉语汇,更暗合了中国传统"天圆地方"的宇宙观。这种创新不是为变而变的形式游戏,而是建立在对线条哲学深度理解基础上的自觉选择。刘玉岭先生笔下的线条曲直、长短、粗细、方圆对比,墨色的浓淡、干湿变化,都超越了单纯的视觉美感,成为阴阳辩证思想的艺术呈现。正如他所言,狂草作品既是"有声有色的哲学文章",又是"激情澎湃的交响乐章",这种将抽象思想与强烈情感融为一体的能力,正是狂草艺术的精髓所在。




       刘玉岭先生提出的"无我之境""有我之境""忘我之境"三阶段理论,构成了他狂草艺术观的核心框架。这一理论明显受到传统美学中"见山是山"三境界说的影响,但又注入了书法艺术特有的内涵。"无我之境"是对传统的忠实继承,是技法积累的必经阶段;"有我之境"则是主体意识觉醒,开始"借古人规矩,开自家生面";而最高层次的"忘我之境"达到了"我顺笔性,笔顺我势"的主客交融状态,此时的艺术创作已不再是刻意为之的技术展示,而是心灵自由流淌的自然轨迹。刘玉岭自己的创作实践生动诠释了这一理论——"沧海一声笑"的肆意挥洒中,既保持汉字的基本规范,又融入强烈的个人风格,实现了法度与自由的辩证统一。




       将狂草提升为"人生的一种境界",是刘玉岭先生理论最具启发性的观点。在他看来,狂草创作与生命体验密不可分,是书家抒发心境的必要途径,如同歌唱家必须通过歌唱才能获得宣泄的快感。这种观点将书法从单纯的视觉艺术提升为存在方式的艺术,狂草不再仅是纸上的墨迹,而成为生命力的直接呈现。刘玉岭先生描述狂草创作时使用的"行云流水,气吞山河,日月星辰,春华秋实"等意象,揭示了他对狂草艺术的宏大想象——通过笔下的线条运动,书家实际上在创造一个微观宇宙,这个世界既反映客观自然规律,又承载主观情感波动。正如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价张旭:"喜怒窘穷,忧悲愉佚,怨恨思慕,酣醉无聊不平,有动于心,必于草书焉发之。"刘玉岭先生的理论正是这一传统的当代延续与深化。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刘玉岭先生对书法价值的坚持显得尤为珍贵。面对"手写越来越少的今天,还需要大力推广书法吗"的疑问,他的回答坚定而深刻:书法不仅是民族文化的组成部分,更是超越东西方其他艺术形式的至高表达。这一观点或许会引起争议,但其中包含的文化自觉意识值得尊重。刘玉岭先生强调书法能够表达书家的"心性、修养以及情感",是"一种高度的艺术修养",这些论述揭示了书法艺术在培养完整人格方面的独特作用。在实用书写逐渐消失的今天,书法作为精神修炼方式的意义反而更加凸显。




       刘玉岭先生的狂草艺术理论对当代书法创作具有重要启示。他打破"今人不能超越古人"的迷思,鼓励艺术家在尊重传统的基础上勇敢创新;他强调读书与修养的重要性,提醒人们在追求技法精进的同时不忘精神境界的提升;他提出的"不停地挑战自我,把自己看成是一个小学生"的创作态度,为艺术家的持续成长指明了路径。这些观点共同构成了一套完整的艺术哲学,其价值不仅限于书法领域,对理解整个中国艺术精神都具有参考意义。




       回望刘玉岭先生之作品,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书法家对专业领域的思考,更是一位文化践行者对生命意义的探索。在那些飞舞的线条中,在那些看似随意实则精心的笔墨构成里,隐藏着中国文人千年来的精神追求——通过艺术的形式实现心灵的解放与升华。




       刘玉岭先生的理论与实践提醒我们,在这个越来越快节奏的时代,或许我们更需要狂草艺术中那种既自由奔放又深沉内敛的精神气质,需要那种将个体生命融入宇宙大化的超越性体验。正如他笔下那些充满生命力的线条一样,真正的艺术永远在动与静、法与破、继承与创新之间,寻找着那个稍纵即逝的完美平衡点。(文/刘强华 图/网络)

来源:中国书画收藏 编辑: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