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11-19 星期三

首页 · 人物

鲁南新闻 手机官网
我的“深扎”故事丨张健:历史与烟火间行走的笔锋

作者:张健    2025-11-09 15:33:46

       【编者按日前,大地的回声——山东文联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艺术创作成果展在山东美术馆举办。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深扎是一个与人民心贴心、与时代共脉搏的郑重承诺,艺术家们深入乡村田野、社区街巷、校园军营,从火热的生活现场和厚重的人民实践中挖掘素材、捕捉灵感,丰富创作、滋养身心,留给艺术人生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由此开设《我的“深扎故事》专栏,让我们跟随艺术家们的笔触,走近大地,感受生活,致敬人民,礼赞时代。


历史与烟火间行走的笔锋

——张健——


山东省书协理事兼草书委员会委员——张健


       接到“沂蒙精神代代传”书法展的创作任务,我开始构思作品创作,如何用笔墨来重现那段历史。在我的识知里,沂蒙精神是齐鲁深厚历史和璀璨文化的现代凝结,在血与火的战争中产生的红色革命文化是沂蒙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用最具临沂文化标识的书法形式,铭记革命先烈的丰功伟绩,反映祖国新时代新风貌,描绘未来宏伟壮阔的蓝图,是我希望作品能达到的最终目的。


       当我翻阅临沂革命战争历史寻找灵感时,一位曾在沂蒙大地战斗过的军旅诗人引起了我的注意,他就是曾参与了临沂城解放战役的于敬山少将。他曾任八路军山东纵队营政治教导员,在80年前的这场战争胜利后,壮怀激烈地写下了一首《日寇投降后我军攻破临沂城》:


日寇降时暑尚浓,金风初起破沂城。

全歼伪匪治安队,活捉汉奸许兰笙。

蒙山庆祝舒豪气,沂水欢呼作壮行。

八载艰苦铁枷重,一朝解放草履轻。

军民欢庆胜利日,侧望峨眉摘桃翁。


       这是一首报捷的诗,记录了那个硝烟弥漫的秋天,在激烈的攻坚战后,战士们冲上了城楼、活捉了汉奸头目,山河同庆,蒙山沂水似乎也和人民一起冲破枷锁,重展新颜。为了表达战士们激扬胜利的情感,我决定采用行草书来创作,用线条的跌宕起伏,墨色的干湿枯淡来层层推进这种情绪,渲染悲壮激昂的氛围。



张健 行书 《于敬山诗一首


       作品初稿写完后,我挂在墙上反复揣摩,思绪穿越时空,飘散到大青山突围战遗址上,那里砂砾尚存弹痕,孟良崮的悬崖仍刻着防御工事的纹理,仿佛可以触碰那些深嵌在岩石间的弹片残骸,指尖传来穿透八十载时光的震颤。这让我想起了无数前赴后继的革命先烈,还有无私支前的沂蒙人民。


       202424日,山东省书协举办的“万福迎春——山东省文联新时代文明实践第十四届“百县千村”书法惠民活动走进沂蒙红嫂纪念馆,为沂蒙红嫂展室和当地村民书写春联。在讲解员的引导下,我们走进仍然留有战争年代气息的红嫂故居。长期在沂蒙革命根据地战斗工作过的山东省委原书记高克亭曾说,“抗战时期,山东的中心在沂蒙,沂蒙的中心在沂南,沂南的中心在常山”。而常山的中心是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拥军妈妈胡玉萍这样质朴无私的沂蒙人民。在王换于展室,讲解员介绍了当年王换于冒着生命危险创办战时托儿所、为党保存“山东省联合大会会刊”38年、全力救助八路军战士白铁华、含泪埋藏八路军女干部陈若克等感人事迹,深深感染了我们。


       在温暖整洁的展厅会议室里,铺开红彤彤的对联纸,我仿佛看到80年前的沂蒙红嫂:在新年来临时,她们也会怀着对新生活的希望,贴上一副寓意红红火火的春联。我挥毫写下了“舍己为人善念长,扶孤救弱慈恩厚”的对联,一位70多岁的老大爷满怀喜悦地托起春联,眼睛里跃动着星光,小心翼翼地拿走晾晒,会议室里回响着《沂蒙山小调》的旋律。


       写罢春联归途中,天空飘起了鹅毛大雪。透过车窗,群山如披素锦,四野皆着白衣。车辆行驶在雪后的路上,留下了深深的车辙。这浸染革命前辈心血的土地,养育了我们,给予我们创作的动力。当艺术的根须深深扎进历史的土壤,又在人间烟火里开出新的花蕾,这便是沂蒙精神的传承——既能在烈火中锻造铁骨,亦可在春风里传递温暖。


张健书法艺术简介


       张健,男,山东临沂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艺术学博士、二级美术师;临沂市青联副主席、山东省书协理事、山东青年书协第五届副主席,临沂市青年书协第七届主席,临沂日报报业集团资深记者,山东省书协草书委员会委员、王羲之书法院研究员、导师团成员,山东书法院创作员,全国中小学生艺术测评专家。


       获山东省政府最高奖泰山奖第十届、十二届二等奖,在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展等各级展览中获奖入展 200 余次。临沂市政府第二届、五届、十一届沂蒙文艺奖,罗庄文艺奖一等奖。山东省第三届齐鲁文化之星、第二届沂蒙文化英才。


       在学习强国、今日头条、书法网等开设网络课堂,讲授二王行书系统。书法作品和论文散见于《中国书法》《书法》《荣宝斋》《书法导报》《书法报》《新美域》等艺术期刊、报纸。

来源:山东省文联 编辑:子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