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绿”沂蒙 漫步公园
仲夏六月,漫步临沂,开启一场以“寻绿”为主题的城市之旅。
资料图片
走过沂河东岸绿树掩映的河湾公园,寻找祊河南侧游人如织的园博园;探访历史气息浓厚的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再去充满欢快跃动的涑河体育公园;沿着“一城六河、八水绕城”岸边蜿蜒长伸的绿道走廊,欣赏各色鲜花盛开色彩纷呈的城市口袋公园……你会看到,这座城市与公园、绿地、河流早已相融相合,共同诠释“一城青绿”里的美好生活。
从创建国家园林城市,到打造生态园林城市,再到推进公园城市建设……临沂市围绕构建“水绿相映、城水相依、城园一体”城市生态空间,全力推动公园体系建设,着力扩增城市绿地空间,提升城市生态绿化品质,实现了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绿化覆盖率等全面增长,城市的“蓝绿”颜值大幅提升,人民群众“近”享绿色福利。
资料图片
“绿”在城景,刷新临沂新形象
沂河端午,景色醉人。河中水鸟翩飞、鱼翔浅底,垂钓的市民悠闲地收放着手里的鱼竿。河畔的绿色长廊公园里,一顶顶帐篷像五彩的蘑菇,市民带着孩子在这里游玩、休憩。
“临沂的花草树木更多了,就像整座城市多了一层‘绿色’的美颜滤镜,更加美丽亮眼。”来自青岛的游客王嘉说,前几年因工作来临沂,现代化城市的高楼大厦林立、商贸物流发达颠覆了她对沂蒙老区的原有印象。“这次来旅游,感觉临沂绿意盎然,有种生机勃发的美。”
如何将“城市中的公园”升级为“公园中的城市”?临沂实施大规模“增绿提质”行动,以绿色空间为底色、绿道体系为脉络、构建城市绿化体系,同时全面厚植城市生态基底,把生态要素引入城市,将城市融入自然,真正实现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一体,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近年来,临沂市完成了沂河、祊河、涑河、陷泥河、柳青河、李公河等沿河带状公园建设,书法城、雕塑公园、园博园、王羲之故居公园等综合公园不断完善,北京路、沭河路、温凉河路等道路绿地建设加快推进,高密度建设的口袋公园更受到市民好评。
根据最新年报数据,2023年,我市中心城区建成区绿地率40.79%,绿化覆盖率45.34%,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1.56平方米,公园绿化活动场地服务半径覆盖率87.52%,万人拥有绿道长度1.7公里,城市绿道服务半径覆盖率88.76%,城市道路绿化达标率90.71%,林荫路覆盖率84.33%,建成区“蓝绿”空间占比43.12%。截止到今年5月,中心城区累计建成综合公园35处、口袋公园636处,打造了一个“水绿相映、城水相依、城园一体”的城市生态空间。
资料图片
“随着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野鸭、白鹭、东方白鹳等难得一见的野生动物陆续在沂河现身,越来越多的市民加入到观鸟队伍中。”市城管局园林环卫保障服务中心小埠东管理所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2023年9月,山东省园林绿化行业第二届花境职业技能竞赛在临沂河湾公园举办,打造了75处以“齐风鲁韵花漾山东”为主题的花境,形态各异、特色浓郁、绚丽多姿,充分展示了“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的低碳生态景观效果。目前,免费开放的河湾公园已成为市民竞相前往的网红打卡地,接待游客超过40万人次。
近两年来,临沂的城市形象在“红色沂蒙”“商贸名城”等金字招牌之外,“公园城市”的名片正日益擦亮。
“绿”在风尚,提升城市宜居品质
在银雀山兵学文化公园内,绿色掩映下的栎薇书堂,以古香古色的建筑风格和丰富的兵学文化藏书,成为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化阅读空间。
“公园+城市书房”的用心“搭配”,让这里成为众多市民喜爱的场所之一。公园城市建设,不仅要让城市有“面子”,还要让市民得“里子”。
“功能是主要的,绿化是从属的。我们创新‘公园+’‘林荫+’等理念,在规划之初,公园绿地就与文化场馆、体育健身、公厕环卫、城市书房、无障碍便民设施等有机融合,不断完善城市公共服务功能,满足群众对高品质生活环境的追求。”市城管局园林规划科科长蒋芳介绍。
城市书房作为延伸公共文化服务链条的一环,与公园城市建设“牵手”共进。“截至去年,我市已建成城市书房58个。”市文化和旅游局公共服务科工作人员王玥玥介绍,其中不少城市书房与周边公园、绿地等形成一体,成为众多市民的文化阅读区、休闲放松地。
临沂市坚持增绿建绿与开放共享同步实施,开展可进入、可体验、可参与的开放共享行动,中心城区先试先行,九县后续跟进,全市“一盘棋”推进公园绿地开放共享。
2023年,临沂市作为全省首批城市公园绿地开放共享试点,开展了“露营滨河、静享绿色”活动,先后分两批次开放绿地85处、面积503万平方米,有力满足群众亲近自然的需求。今年,继续开展第三批开放绿地81处、面积168.7万平方米,总面积达到671.7万平方米。
同时,我市还开展政府机关、庭院小区等单位绿地“透绿”,推进单位庭院绿地与周边公共绿地连通融合,实现绿地开放共享。
“我们还建立适宜开放共享的公园绿地台账,提供免费停车、24小时公厕等服务,方便市民就近享绿赏绿。”市城管局工作人员介绍,去年,结合公园绿地建设林荫停车场79处、停车位3945个。
资料图片
“平时,带着孩子到共享绿地上露营玩耍。夏天,这里还会举办很多活动,像露天电影、音乐会,吸引了很多人参加。”在沂河临工大桥附近的共享绿地上,市民曹成东带着家人露营。去年“五一”和端午节假期,仅市直管绿地就接待市民游客101.9万人次。
从“赏绿”到“享绿”,从“管理”到“服务”,临沂市持续推动城市空间与绿色生态相互交融,让人民群众的绿色获得感、生态幸福感持续提升。
“绿”在发展,城市产业转型升级
日前,“夜画琅琊”行进式游船水上演出的视频火爆全网。夜幕降临后,涑河水岸流光溢彩,两岸灯光秀璀璨上演。音乐响起,游船起航,伴随着水上卷轴徐徐展开,一场梦幻神话之旅正式开启。自“夜画琅琊”演出启动后,场场爆满,成为临沂旅游新热点,接待了成千上万名慕名而来的游客。
不仅是“夜画琅琊”的夜间旅游,临沂市以河为线、水岸联动,通过夜间巴士、水上公交、广场码头等水上游的打开方式,将“灯火兰山·新琅琊、点靓沂河、魏晋风华、柳青花溪”四大板块一线贯穿,致力于打造国家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该项目运行以来,单日游客数量最高突破10万人次,累计接待游客1000万人次。
公园城市的绿色发展,在于推动城区产业升级。临沂市通过实施生态修复工程、建设多类公园等措施,有效改善了城市生态环境质量,水城文化魅力得到进一步展现。在此基础上,围绕市民游客休闲、休憩需求,临沂市不断提升滨水公共空间品质,从而让“寻梦沂河”“琅琊古城”等旅游项目火爆起来。
熙熙攘攘的河畔市集,热气腾腾的各类美食,琳琅满目的文创产品,活色生香的歌舞演出……我市深度利用沂河、涑河、祊河等水资源优势,同时融合书法广场、书圣阁、王羲之影视博物馆、海洋馆等点位,促进消费升级,激活水岸经济,打开了临沂水上旅游、夜间旅游新格局。
资料图片
“这些文旅项目,助推了城区旅游旧貌换新颜,拉动老城经济焕发新生机。”兰山区文化和旅游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公园城市建设创造性地推动城市生态价值多元转化,激发城市可持续发展内生动力,为城市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机遇。今天的临沂城区,分布着人才聚集的科学城、医药产业基地、国家级科创平台等,此外还有火热繁忙的各类批发市场、举办频次极高的进出口博览会、通达全国的发达物流……红蓝相间的环城绿道,串连起公园、社区、商圈和产业园区。
在城市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公园城市的概念逐渐从蓝图走向现实。作为山东省公园城市建设试点城市,临沂正以独特的绿色探索之路,将“城市公园”的传统理念升级为“公园城市”的全新格局,为城市发展与生态和谐共生提供了生动样本。